北京贝德创新科贸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红酒知识 >>红酒文化
葡萄酒中的中国概念
说到葡萄酒在中国的历史,或许你会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诗句来印证—葡萄酒我们古已有之,但是,如果仔细研究一下,王翰的这句诗到底应断为“葡萄、美酒、夜光杯”还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呢?从常理来分析,前一种似乎更有可能。也有人用《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出使西域见到的种葡萄酿葡萄酒景象,证明中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始酿造葡萄酒—主张这个证据的朋友更要小心,说不定会导致什么国际纠纷,因为张骞所见的大宛国,不在今天我国的版图上。我们主张这一证据这么久,却也没有产生纠纷,看来我们也有友好的邻居。历史通常说不清楚,我们说说现代版“葡萄酒中的中国概念”吧。
 
  大约自2006年起,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上呈现出更快的增长势头,后来又加上世界范围经济下滑,以及北京奥运会临近,整个葡萄酒圈的感觉是,如果不谈论中国就落后了!西方出现了一些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专家,甚至有人到处兜售中国人的葡萄酒口味。
 
  2008年春,参加波尔多期酒周媒体品鉴活动时,得到了组织方的特别关照—虽然自己不是很了解中国葡萄酒市场,更不能代表13亿同胞,但是,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期待的—期待我能够解答他们所有关于中国的问题,有时候甚至让我觉得,对他们每一个问题的回复,都可能成为对方决策的依据。中国,对于西方世界来说,确实太“遥远”了,这也是我在是年获得欧盟项目资助,在法国昂热的学校作为客座教师工作了几个月的原因,校长说:设立这个项目的初衷,就是给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增加了解未来市场的机会—因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我们却不了解它。
 
  中国,还真是个热点。中国市场又是真的不容易说清楚—或许,作为初级阶段的市场都是这样,再加上在中国还有语言文化差异的障碍,使局面变得更加复杂难懂。
 
  2007年底2008年初,大家看好奥运的利好,期待奥运经济带动葡萄酒的消费—至少,进口商为那些因为奥运原因来到中国的西方友人准备好了进口葡萄酒。事与愿违,一方面由于来访的客人远远没有预期的那么多,另外来访的客人中,即使对吃喝感兴趣的,还是针对中国本地餐饮—我们在下大力气准备英文菜单时(为奥运修订中菜英文名的运动),却忽略了酒水的国际化。进口商们充盈的库存,导致了2009年进口葡萄酒增长缓慢,但仍没有妨碍西方葡萄酒生产者开拓中国市场的热情。2009年又是花样百出,拉菲在推出2008年期酒前,更改酒瓶外观,在瓶身铸上中文的红色“八”字。同时,每年邀请有影响力的画家绘制酒标的木桐酒庄,邀请了中国画家徐累绘制2008年份的酒标。这许许多多的举措,刺激着中国消费者,让他们因为感觉受到了重视,掏钱的时候也就大气,中国酒商也开始大大方方地参与期酒采购。
 
  借助上海世博会,各葡萄酒生产国不遗余力,在中国大力推广自己的葡萄酒产品与文化,还有人拿到了资助,出版了葡萄酒搭配中餐的图书—与奥运期间中国人推销中餐相比,显然,西方人在推销葡萄酒时,表现出其高明的一面,餐酒不分家嘛!书中有人可能喜爱自家的红葡萄酒(肯定是的),也喜爱(或者是仅仅知道)中餐的糖醋鲤鱼,便硬拉生配,用糖醋鲤鱼搭配干型红葡萄酒!如果说餐酒搭配如同婚姻,那么这岂不就是葡萄酒版的“包办婚姻”?
 
  风云变幻,2012年开始葡萄酒市场低迷,人们归结于中央政府强力限制“三公消费”;有人刚买到手尚未捂热的酒庄,又转了手,令业界大跌眼镜;本地产葡萄酒产量与效益全面下滑,进口葡萄酒面临“双反调查”……中国概念的葡萄酒,还真的不是吹口气就能说清楚的。
 
  在中国葡萄酒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商人高兴地说,这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宝地;铩羽而归者丧气地说,中国太复杂,不适合他们。即使拥有国外的成功经验却直接搬来,忽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不能获得成效,甚至一败涂地也在所难免。混迹于葡萄酒行业,自然不能忽视具有发展空间的中国葡萄酒市场;作为商人,针对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特点,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才是长久之计。
文章来源:http://www.bdcx-bj.cn/te_industry_4/2013-06-17/823.chtml